白天工地搬砖,夜间拿300月薪住洞穴守灵柩
山前松柏半无主,地下白骨多土。———张籍《北邙行》
葬礼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自古为中国人所重视。古时候的帝王将相、皇室贵族的陵墓都有相应的规格和记载,很多人相信入土为安,灵魂转生的说法,所以在死前往往利用财权将自己的陵墓修整的非常奢华。一些帝王将相的陵墓,光是陪葬品就有价值,更不用说建这些陵墓花费了多少人力财力和宝贵的建筑材料。在中国,土葬在古代很流行,人们死后装棺材或用草席裹尸埋在土里,后来又因为尸体腐烂所造成的许多环境问题而开始火葬。现在看来,火葬是最科学的丧葬方式,既保护环境,又节约了大量的土地。
此外,中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和边远地区还保存着古老的丧葬文化,如天葬、海葬、风葬、棺葬、洞葬等。在我们国家,苗族就流行洞葬,苗族人死后,家人把他们放进棺材里,再放进洞里。在这个洞穴里放棺材的是一个守棺人,很少有人愿意这么做,但也有一些人愿意抛开心中对死亡和神鬼传说的恐惧,去当守棺人。据报道,贵州有一名守棺人,白天在工地搬砖,晚上拿着300月的工资住在山洞里,守着567具棺材。
其祖先一直流传着苗族洞葬文化,传说在苗族的刘姓祖先死后,准备将其下葬,但碰巧遇上泥石流和山洪。在阴差阳错的情况下,这位苗族祖先的棺木被洪水冲进了一个洞穴,苗族人认为这是祖先为自己和族人选择的安息之处,所以世世代代都把棺木放在洞穴里。到目前为止,苗族的洞葬文化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,早期苗族世代安息的洞穴并无守棺人,但由于洞穴中的一些棺材年代久远,制作材料与工艺已失传,具有一定的价值,因而吸引了盗墓贼的兴趣。
由于洞穴里几具老棺材失窃,苗族人向当地政府报告,决定找一位守棺人保护洞穴里的族人,并顺带保护那些具有文物价值的棺材。来自贵州安顺市平坝县的刘朝先,听说棺材被偷后非常气愤,他从小就生活在桃花村,而苗族人埋葬的洞穴就在刘朝先生长的桃花村。
想着自己作为苗族人的责任,刘朝先与家人商量后,主动向政府请缨当了守棺人。即使知道做守棺人一个月才300块钱,根本不够糊口,刘朝先还是愿意作为守棺人和平坝县文物管理人员来守棺材。贵州省守棺人:白天在工地搬砖,晚上拿300月薪住在山洞守567具棺材。
刘朝先一天到晚干这种事,风雨无阻。白天他的工作是在工地干活的民工,为了生存,晚上回到棺材洞去守卫苗族的先灵。刘朝先每天到灵柩前的第一件事就是清点灵柩的数量,现在灵柩洞里已有567具灵柩。
与这些埋藏尸体的棺材呆在一起,刘朝先并不感到害怕,他觉得自己作为苗族的后代,有责任和义务保护苗族世代埋藏的棺材洞。没有钱,更没有名,只有心作为一个苗族信仰。而刘朝先也希望,当自己无力保护这些棺材时,苗族的子孙能主动承担起这份责任,守护着仙灵,让住在这里的苗族亡魂能安息在这里。